【多彩非遗】——解读通江非遗
通江县自西魏置县以来有1400余年历史,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,通江人民形成了丰富多彩、种类繁多、风格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通江不仅有传诵千古的神话传说,更有流传着数以万计的民歌、谚语、手工技艺、传统医药、民间艺术、以及乡风民俗等,它们深深地根植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,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,代代相传,承继着人们朴素的文化传统。
为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基因和命脉,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、研究、保护,通江县在活态传承和抢救调查保护、非遗产业化转型、学术化研究等方面,为此做了大量有益工作。为了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,传播非遗知识,多次在县域内开展非遗进校园、进社区、非遗培训、座谈交流等活动,以官方网站、微信平台、印发宣传册页等多种方式来推动通江县非遗宣传工作。目前我县申报有省级非遗项目5项,市级非遗项目9项,已公布县级非遗项目18项,未公布的非遗资源50余项,《通江银耳生产传统技艺》正在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。
通江非遗的艺术化、舞台化
近几年,为了让非遗走上舞台,让非遗节目更具有艺术感染力,我县邀请省内外专家团队,结合本土艺术形式,在注重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的基础上,创作编排了风格独特、深受群众喜爱的非遗节目30余个,其中《巴山背二哥》《豆芽葱蒜叶》《巴山梨园民歌》《风云得汉城》等节目尤为突出,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,四川省“西南民歌”文艺展演,巴中市自然和文化遗产日、县内外各大节日活动等舞台展演100余场,同时利用节目展演的舞台,在非遗知识的传播上下功夫,扩大宣传渠道,新旧媒体相结合,使非遗知识在我县全面普及。
通江非遗的产业化、市场化
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变化,让非遗走向市场,创造自身价值,我县通过邀请非遗专家现场指导,官方媒体宣传,政策资金支持等措施,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《巴山剪纸》和《蜀绣》,每年提供500个就业岗位,产值三百万元,就业方式灵活,多种方式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,免费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“非遗进社区”“非遗培训班”等活动300余场,受众达5万人次,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企业为依托,以产业为核心,以产品为载体,大量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,助推非遗项目市场化、活态化、产业化,有效实现非遗保护传承、非遗扶贫的有机融合、协调发展。
通江非遗的学术化、专业化
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,其中《通江民歌》具有突出的地位,为了深度挖掘非遗的学术价值,通江县文化馆与四川师范大学“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团队”、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学团队“巴蜀文化传承与保护团队”深度合作,邀请多名专家教授、资深学者,共同开展通江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抢救性保护工作,在80年代三大集成的基础上,于2018年启动《巴山濒危文化遗产丛书》的编撰工作,期间开展田野调查200余次,走访260多个村落,已搜集整理文字资料59册800余万字,拓片2560张,拍摄图片资料3万余张,录制影像资料1千多个小时,第一部图书《通江民间歌谣较补图注》已批准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,由四川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。
全书以通江为个案,通过校地深度合作,全新维度对区域内的民族、文化、语言、民俗等秦巴濒危文化进行搜集、整理与研究,使民间文化研究避免碎片化倾向,从而转向精深化和专门化。通江县的文化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的开启和《巴山濒危文化遗产丛书》的出版既有对百年民间文化研究工程的继承,又有对新时期中国民间研究之范式的确定有开创之功,其意义在于继往而又开来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是一场持久战,我馆将在以后持续加大力度开展非遗挖掘、传承、保护工作,推进非遗走向艺术化、市场化、专业化,不断创造新的非遗艺术节目,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,培养一批以企业为依托的非遗传承队伍,打造非遗品牌,增长非遗产品的经济价值,加强校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,不断深入挖掘研究通江的传统民间文化,以学术性、专业性刊物来为通江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。